• 我校获首批命名“天津市引智示范基地”

    本报讯(记者_吴军辉通讯员_王冰)近日,天津市外国专家局公布“天津市引智示范基地”名单,我校为全市首批命名的5家单位之一。我校此次获批命名的“天津市引智示范基地”依托“中加...

  • 环科院庆祝学科设立45周年启动戴树桂先生环境化学奖学金

    本报讯(记者_吴军辉)近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系列活动庆祝学科设立45周年。学院师生、退休教师代表同来自海内外及社会各界的百余名校友代表一同参加庆祝活动,抚今思昔、...

  • 南开建学习中心本科生做助教开展“课业帮扶”

    “本来我们觉得也就十来个人,没想到第一天下午的高数一下子来了60多名同学,临时换大教室,又找了‘外援’,才顺利解决。”回想起学习中心“开张”时的忙乱,本科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中...

  • “中国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_张艺烁)11月10日,“中国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举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会长黄文平出席会议...

  • 专家学者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企改革、发展和创新

    本报讯(记者_马超)11月10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创新暨第三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八里台校区举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

  • 不忘教育初心 “催化”栋梁之才

      着黑西装,打白色领结——11月18日下午四时许,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出席了在北京举办的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此次他摘得了“未来科学大奖”3个奖项之一的“物质科学奖”。今年教师节,周其林还荣膺“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奖,成为本届评选出的10位“楷模”之一。  简单、随和、有规则意识……是师生对周其林院士的评价。问及何以能从20多岁到如今一直在人才济济的化学领域取得如此成绩,周其林只说了两个字:勤奋。  为学:勤奋浇灌手性之花1977年,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周其林重新拾起已经荒废的学业,在工作之余刻苦攻读。1978年,21岁的周其林以物理91分、化学89分的高分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  从农田到课桌,周其林万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大学毕业时,周其林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事有机化学的基础研究。“在农村种田的时候,我从未幻想过有机会继续读书,更没想过要做一名化学家。”周其林回想起那段下乡劳动的光阴时说,“但那些年我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特别体会到在任何环境下,只要努力总是有希望的。”  1999年,周其林到南开任教。南开的有机化学实力很强,学生素质也非常高,加之学风严谨,都为周其林做学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周其林所带领的课题组主要从事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合成等研究。创造和发展精准、高效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是合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它决定了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已出现许多手性催化剂,但真正对多种反应都有效的所谓“优势手性催化剂”仍然是凤毛麟角。周其林潜心十余年,针对不对称催化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这一核心科学问题,设计发展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从这类骨架结构出发,他带领团队合成了系列手性螺环配体和催化剂,共计数百个。  在此基础上,周其林还系统地发展了相关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方法。这些成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设计手性配体的想象空间,显著推动了不对称合成学科的发展。这些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手性螺环催化剂已经被国际上40余个小组跟进研究或者应用于他们的研究中。  为师:致力传播化学之美从来到南开之日起,周其林就承担了“有机立体化学”“当代化学前沿”等课程的讲授。在化学学院,新生一入校就要学习“当代化学前沿”,学生们通过大班教学了解前沿课题,再从能源、环境、催化、材料等方向确定自己的兴趣点,查找资料后在相应的小班进行5分钟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3分钟点评。  “希望学生们在大一就知道科研是怎么回事儿,越早接触科研对他们今后发展越有好处。”以科研为载体,寓教育于科研工作,是周其林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生进入大学后应当尽快接触学科前沿,感受到专业的“魅力”。  周其林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并且可以随时提问。他还将学生提问多少和答题水平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科研素养。  周其林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一番。  哲学系2003级本科生宋颂大三时转到自己感兴趣的化学系,并在研究生阶段进入了周其林课题组。周其林帮他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练起,经常对他“加开小灶”。在周其林指导下,2014年,宋颂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在他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一名副教授。课题组的大门还曾向2011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陈勇敞开,2014年他在周其林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  “他们从学习哲学、英语专业到希望能够学习化学,可见其决心,我没有理由不接受他们,他们只是实验少了些,我帮他们补上就是了。”周其林说,“化学能够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东西,是一门非常迷人的学科,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学生打开创造世界的大门。”  为人:处世为人规则为先“周老师实验选题标准,从不是‘好发论文’,而是‘国家需要’。”2014级直博生李茂霖说,周老师对自己和课题组内的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发文章时非常谨慎,他经常告诫大家,做实验要负责任,万一数据有错,小到科研细节,大到人类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直到我也成为一名教师,我才能够理解周老师的良苦用心”。化学学院教授朱守非从2000年读研开始进入周其林的课题组,博士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他告诉记者,刚进课题组的时候,他发现导师周其林的文章数量并不是很多。“在大咖云集、同行们文章不断的情况下,周老师仍能够守住原则、把握节奏,为我们后学树立了榜样!”  “周老师做人做事都非常守规则。”王宸介绍,比如课题组仪器出现故障,周其林会要求组内负责学生按照流程报送相关部门检修,而不是用自己“院士”的身份“说句话”。“周老师常告诉我们,实验要守规则,做人做事也要守规则,如果制度存在漏洞,我们要积极反映共同完善制度,而不是在制度之外使用‘特权’。”  不仅不刻意使用“特权”,周其林还主动放弃了不少“特权”:“周老师会把自己的博士生招生名额让给学院里其他老师……”“周老师办公室的椅子用了七八年,应邀去外地讲座曾把主办方的‘特等座’换成了‘二等座’”……这些小事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他们立志向自己的老师学习,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今年5月,周其林还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他把2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中国化学会,用于奖励在县级以下中学教书、一线教龄20年以上的化学教师,鼓励他们坚守岗位,为国家的化学科学事业培养更多的接班人。

  • 媒体南开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1月1日-11月19日国内主要媒体共刊发有关我校的报道320余条。11月1日《中国教育报》南开大学:设计出专门药物“饿死”结核菌2版中央电视台陈希...